丹麦: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 Qingling
- Dec 17, 2016
- 3 min read

对丹麦的最初印象,源于一本装帧古典的安徒生童话集。安徒生这个拗口的名字不断出现在童话的标题下:豌豆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国王的新衣,拇指姑娘......渐渐地,见到这个名字倒有些亲切感。信息尚未流通超速的童年时代,并不清楚丹麦在地图上哪一角,便已向往有一天能站在丹麦的港口看看传说中的小美人鱼雕塑。多年以后,书架里的丢了页缺了角的童话书已竟不知去向,曾经如数家珍的故事伴着泛黄的书页淡出了我的生活,但到达丹麦后,啃着余温尚存的肉桂卷的时候,心心念念的第一站依旧是小美人鱼雕塑。海的女儿,是儿时读过后最无法释怀的故事。公主和王子并没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是化作了泡沫。也许这个故事,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小美人鱼雕塑静静地立在丹麦长堤公园港口的几块随意堆砌的石头上。雕塑出乎意料地尺寸袖珍,美人鱼微收着下颌,目光落在蓝色的海面上。在强烈的阳光下,她的眉眼被蒙在阴影里,并看不出神情。鱼尾已经幻化成双腿的模样,脚上尚存修长的尾鳍,铺在石头上。故事里的小美人鱼为了获得与人类一般的双腿,用美丽的嗓音与海巫婆换得了药水。
“她庄严地走上大理石台阶,月亮照得透明,非常美丽。小人鱼喝下那服强烈的药剂。她马上觉得好像有一柄两面都很快的刀子劈开了她纤细的身体。”
在是非观念透彻的童年,花该红,柳该绿。自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善良美丽的人鱼要经受痛苦。事实上,在并未经历过大喜大悲的童年,膝盖磕破只渗出红血丝就可以伤心难过一个下午的年龄,其实也无法理解用刀子劈开身体的疼。只知道,她用珍贵的嗓音交换,希望接近珍贵的王子。
但事实总不如意。失去嗓音,如鲠在喉,无法言语的小美人鱼解释不出自己来自哪里,描述不了如何救了王子。而她的心爱之人坚定地要与在风暴中救了自己性命的公主成婚,错认了恩人。美在阴差阳错,痛,也在阴差阳错。曾经怪海巫婆为什么要夺取小美人鱼的嗓音,难道不可以取她的长发交换?现在倒觉得安徒生的安排别有心意,人与人的相处,多数时候就像一个人没有了嗓音,或者另一个人失去了听力。话可以讲,但真实心意未必可以和盘托出,又哪里期待得了心有灵犀的揣度。声音亦听得清,但接收端未必用心听。声音的分贝,与话语的表意想去甚远。小美人鱼的失语,倒像是一个现代的隐喻。
华灯初上的时候,小美人鱼也会思念远在海底的白沙滩。在海的远处,水依旧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也依旧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但,父亲的王宫里缺了最小的女儿。小美人鱼的勇敢和义无反顾,无法让人不动容。她每走一步,就像走在尖刀刃上。但疼痛阻止不了她在王宫里跳舞,陪王子远行......不敢说参透了爱,但牺牲必是其中之义。牺牲可大可小。小的付出往往处于时间与事实的眷顾。两人的生活轨迹和愿景相似,无需过于彻底的改变。大到抗拒自身的意愿,乃至理想,为了守护小家团圆。这样的牺牲,与自私无关,与信念有关。强大的宿命感和安定心可以营造一片“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景象,哪怕放弃了江山无限,只要灯火阑珊处的一盏灯。牺牲了一端,可以得到另一端。现实的复杂感和不确定性往往就像无数次扭转穿插折叠形成的一张网,义无反顾的动力究竟源自哪一端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