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城市的味道:维也纳萨赫蛋糕

  • Qingling
  • Dec 11, 2016
  • 3 min read

叉子穿透脆裂的巧克力糖衣,切开一层厚重细腻的巧克力蛋糕,随后越过杏子酱粘质的夹层刺穿第二层巧克力蛋糕。“叮"得一声响,金属碰到白瓷盘发出清脆的交响。蛋糕凭着本身的致密性稳稳得立在叉子顶端,似有略无得从奶油花的上方扫过去。柔软的奶油山顶上齐刷刷得被削去了山脊,蛋糕上镶了一圈随意的白花。冷奶油的甜香,软巧克力的,蛋糕的醇厚,杏子酱的甜酸,混合着蛋糕颗粒状与奶油柔软的口感,形成了一道口感与风味相得益彰的小夜曲。蛋糕的绵腻被杏子酱的酸完美化解。巧克力的苦与果酱的甜相得益彰。萨赫蛋糕,正如维也纳的城市气质一般,多面而多层。

一直以来,对经典食物与城市气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着迷。每到一处,必深入市井,探寻地道的风味。以食物定义城市难免输给偶然性,正如萨赫蛋糕1832年偶然地诞生在奧地利外交官梅特涅(Wenzel von Metternich )举办的重要宴席上。这道甜点出自厨房里一位年仅16岁的学徒Franz Sacher之手。主厨偶然地大病,为不起眼的跟班儿创造了机会。这个家族的配方由儿子爱德华萨赫 (Eduard Sacher) 改良,成为他在1876年创办的萨赫饭店的招牌甜点。一百多年过去了,萨赫蛋糕依旧是萨赫饭店日日门庭若市的秘方。坐在萨赫咖啡店临街的小桌前,呷了一口与萨赫蛋糕绝配的维也纳咖啡,我不禁思忖这块小小的巧克力蛋糕如何穿越一个世纪,从1934年萨赫饭店破产的危机中复苏,成为奥地利国宝级的蛋糕。如果说这块蛋糕诞生于偶然,那它经久不衰的原因,必定与维也纳人长久以来的习惯与口味紧密相关。

维也纳是欧洲城市里精致而随意,磅礴而不疏于细节的一个。君子般,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幸运的维也纳人在这座繁华而不匆忙的城市里,构筑着圆润的精神殿堂。遍布街头巷尾的咖啡厅成了休憩,思考和闲谈的必需场所。正如红酒牛排的搭配一般,咖啡也须有甜点陪衬。一饮一啄间,维也纳染上了清苦的咖啡气,也涂抹了蛋糕的奶脂香。这座从哈布斯堡王朝时代的辉煌和二战硝烟中缓步走向现代的城市,沉淀了大气从容的品格。现代的维亚纳人依旧以其森林河流为傲,依旧捍卫着音乐厅国家剧院的精神,依旧在不急不慢的午后,就着飘着奶油花的咖啡和沉稳的萨赫蛋糕,聊聊哪些远道而来在霍夫堡皇宫留连难返的客人。在施特劳斯写下《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的时候,不知道他是不是也被这份气定神闲打动。

精致而不失稳重的萨赫蛋糕正是维也纳的味道。这份秘制的甜点配方,要选用特供的原料和比例,保存其风味。城市气质与对待食物的态度如出一辙。那些维也纳金色的厅里着装考究的观众,维也纳西班牙皇家骑术学校里的芭蕾马步,美泉宫花园蜿蜒的玫瑰花架,氤氲着咖啡的雾气,穿插成了维也纳的形象。

偶然性与必然性交错间,食物成了城市的名片。街头巷尾的煎炒烹炸,油香酱赤,总是客居他乡的牵绊。总是会想起老北京胡同里挂着透明糖晶的通红的山楂冰糖葫芦,也会忆及西湖边浸染着碧绿龙井香气的大虾仁,城隍庙一碗热腾腾的碎金点点的蟹粉豆腐,湘西吊脚楼上飘着红辣子油花的滑溜溜的米粉,凯里大排档烤鱼上铺着的表面微焦的黄豆,还有那皮薄馅鲜汤汁烫口的鲅鱼饺子... ...

 
 
 

Commentaire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 2016 by QK

bottom of page